1875年5月20日,17個(ge) 國家在法國巴黎簽署了“米製公約”,這是一項在全球範圍內(nei) 采用國際單位製和保證測量結果一致的政府間協議。100多年來,國際米製公約組織對保證國際計量標準的統一、促進國際貿易和加速科技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。1999年,第二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(hui) 把每年的5月20日確定為(wei) “世界計量日”。
2019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
國際單位製(SI)——根本性飛躍
國際單位製(SI)是被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單位製,適用於(yu) 所有的測量應用。SI的目標之一是為(wei) 測量提供長期穩定的基礎,但它本身並非一成不變,SI一直是一個(ge) 既注重實際又不斷發展的動態體(ti) 係,不斷運用最新科技成果完成自身的變革。
新國際單位體(ti) 係采用物理常數重新定義(yi) 質量單位“千克”、電流單位“安培”、溫度單位“開爾文”和物質的量單位“摩爾”。以基本物理常數定義(yi) 計量單位,可大大提高穩定性和精確度。其中,最受關(guan) 注的“千克”定義(yi) ,將以量子力學中的普朗克常數為(wei) 基準,其原理是將移動質量1千克物體(ti) 所需機械力換算成可用普朗克常數表達的電磁力,再通過質能轉換公式算出質量。
此前近130年來,“1千克”這一質量單位由一個(ge) 直徑和高度同約為(wei) 39毫米的鉑銥合金圓柱體(ti) 定義(yi) ,即“國際千克原器”,外號為(wei) “大K”。“大K”原器保存在巴黎西郊一間地下儲(chu) 藏室內(nei) ,其質量受空氣汙染和氧化等因素影響出現細微變化,已難以適應現代精密測量要求。因此科學界一直想用一種基於(yu) 物理常數的定義(yi) 來取代。
